#人文游
远方的蔷薇捧满怀
我依旧是那个小孩
翻过山 越过海
他乡最后怎可能当做故乡

——吉克隽逸在歌里这样唱。
我曾经也一度以为,他乡不可能成为故乡
直到…….我遇见西厢房。
对西厢房的喜爱,从听到这个名字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厢房并不是正房,但由于西厢记的缘故,对西厢房有了几分莫名的好感,总觉得住在房子里的,应该就是像崔莺莺一样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却又勇敢无畏敢爱敢恨。想象中的西厢房,是能让我过上整日与琴棋书画诗酒茶相伴,而无世俗纷扰的快意人生;没有想到的是,现实中的西厢房,却给了我更多的惊喜……

一、厢房时光

晴朗的周末,秋高气爽,我们来到了位于大别山脚下一个有着700年历史古村落里的西厢房。这个古村落名为张家冲,原名“苍葭冲”, 彼时苍葭满地,一片荒凉,后因方言“张”与“苍”相似,遂逐渐被人称为“张家冲”,并沿用至今。事实上,冲内90%以上村民为丁氏族人,丁氏原为江西名家,700年前为躲避战乱,丁氏一世祖、黄州中宪大夫丁明甫自江西迁至湖北。入明以后,十三世祖自珞公、自球公二房迁至张家冲,至今已历25代。张家冲因家学文化深厚,源远流长,被冠以“荆楚家学第一村”的美誉。丁氏家学文化历经元、明、清、民国,始终秉承诗礼传家、耕读继世、兴师助教的传统,经久不哀。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张家冲丁氏后人,进士3位,举人14位,秀才百余人,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

穿过村口的石桥,路过几户热情的农家,在一个转角之后,铺满鲜花的小径,和群山环绕中的西厢房,就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两间宁静而质朴的小院,在秋日的暖阳中等待我们的到来。
没有高大的牌楼,更没有烫金的牌匾,唯有栅栏、灯笼和篆体木牌在低调地划地为院,小声地宣告着西厢房的主权。
每一间小院的名字,都蕴含着700多年历史村落的家学渊源,都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为学”,取名自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一书:“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训诫子孙,为而好学,生生不息。
古老的铜锁打开了一扇旧时光的大门,推开西厢房的木门,吱呀声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时空。
正午热烈的阳光在屋内投下迷人的光影,屋内的空气温暖而干燥,像小时候晒过太阳的被子的味道。
整个房间是一个大开间,却巧妙地利用了木制屏风将房间隔成了三个区域。
卧室窗边的这张书桌,让梦中的时光也有了书香。
走近书桌,不经意地抬头,被这斑驳的树影给惊艳到,小轩窗,正是午后好时光,奈何少了佳人在梳妆。
踱步回客厅,仔细地看房间里的每一个小物件,都莫名地让人心生欢喜。
小巧而精致的茶具,杯壁上有清晰可见的裂纹,像我们的人生,它并不完美,都会有裂痕,但若注入清泉,它仍能盛起一捧茶香。
厢房的主人说,愿每一个来到西厢房的客人,都能回到那个书香满屋的年代,所以厢房没有电视、甚至没有现代人赖以生存的WIFI,随处可见的,是书本。
缭绕的禅香让我们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瞬间沉浸下来,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这一瞬间似乎也真的明白了为什么古人皆爱焚香,只因禅香是修道的助缘,在打坐、诵经时使用能营造好的修炼环境,开窍通经,远离昏昧。
从客厅到卧室,我们一直徜徉在书香墨香环绕的厢房时光中,而穿过客厅一侧高大的落地屏风,时空又变换到了一个中西结合的现代化空间。
西厢房的浴室设计得颇为巧妙,是一个厨卫结合的区域,用木制屏风和客厅相隔,即起到了遮挡的作用,又增加了美感,可谓是功能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
左侧是盥洗台,细节同样地完美,口杯用不同颜色区分开,铜制的龙头给人以厚重感。
洗漱用品和毛巾亦是非常的考究,丝毫不逊色于五星级酒店。
牛皮纸的外包装已然隆重,拆开之后却发现内中物品更是保持了西厢房一贯的高水准——定制的木柄牙刷和木梳!
右侧是一个中西结合的简易厨房,提供茶具和红酒,当然,红酒是额外收费的。
葭茶是西厢房自制的。
一回头,看见地上这萌物,不禁哑然失笑。厢房的主人一定是嫌弃这钢铁的玩意太过冰冷,不符合西厢房的调性,所以给它穿上了这可爱的外套,我猜想,这外套应该也出自当地可爱的村民之手吧!
屋内的每一处似乎都被我仔仔细细地打量过了,于是倚窗望向屋外,阳光仍然耀眼,屋内的光影温柔。
难得有此刻,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只想在这厢房内,过上半日足不出户的闺房生活。品茗,读经,内心充实而欢喜。
夜晚来临,山间凉意四起,厢房内依然温暖,光影也更迷离…….

二、乡居生活

清晨,在鸡鸣犬吠声中醒来,推开窗,山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跟随着着香甜的空气走出厢房,看着从眼前穿梭而过的老农、孩童、可爱的家禽,还有远处的炊烟,恍然间明白,厢房之外,一幅生动而美丽的乡村生活长卷正徐徐展开…….
小院竹篱,晨露微曦,抬首可见青山,是不是让你想到了陶渊明先生的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池塘边,老树下,早起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作为外来者的我们,早起,只是为了能吃到田园餐厅原生态的可口早餐。
餐厅整洁而干净,老人的笑脸也让人倍感亲切,啃一口馒头,满满的小时候的味道。
餐厅外天真的孩童肆无忌惮地嬉戏玩耍,面对我的镜头或调皮,或羞涩。
漫步村中,发现这个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村落向我们展示的,绝不只是田园生活,还有传承了千百年的家学文化。
民俗广场是平时村民们集会的场所,村里的大型庆祝或者纪念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夏天时这里举办了隆重的伏羊节,以后会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在这里举行。
农耕展馆由丁氏祖屋改建而成,主要陈列祖上刀耕火种留下的传统农具,用于保留农耕文明遗产,保留祖辈耕作的记忆,让子孙后代在未来的生活中感受到古老的文明印记,让孩子们有机会触摸到农业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簸箕、筛网、还有锄头时,时光仿佛被拉回到了上个世纪那个朴素的年代。
展馆前的这个枫香树,应该是见证过那个红红火火的年代的。深秋将至,它又将迎来一年之中最美的时刻,而老屋里的这些老物件,却将永久地被弃置。伫立在这里的它,不知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发出一声叹息?
丁豆府,由一位77岁的村民自行创业建成小院,传承古法制作豆腐。
在这里,你可以和和蔼的村民一起动手泡黄豆、推石磨、做豆腐,体会乡野传统工艺的乐趣。
离开丁豆府,踱步来到村口时,不经意又被这半亩方塘炊烟袅袅的景象给惊艳到。乡居生活的好处,大抵就是时常会有美景跃入你的眼帘,让我们时常回忆起儿时田间、池塘边玩耍的快乐。
方塘的对面,是村中的家学展馆。200年前,此馆是族人公屋,现经修复成为家学展馆,主要展示丁氏族人事迹,追源丁氏族谱家学文化,梳理祖先耕读继世、诗礼传家的家学家风。
记忆中小时候去过的每一个山村都有一座后山,这里也不例外。后山是孩童的天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让我们找到乐趣。
破败老屋的窗前,野花依然盛开,此刻我们找到的不是童年的乐趣,而是久已不示人的纯真和希望。
看见树上挂满枝头的柿子,我们忍不住体验了一把真正的农耕生活,让村里的老伯教我们打柿子。
老伯年事已高,身体却依然硬朗,打起柿子来每发即中,看我们笨手笨脚的样子也是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笨拙,但收获还是满满的。
后山对孩子们来说,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是一个同时能带给你乐趣但同时又有各种可怕传说的地方。继续往后山深处走,再没了人烟,柿子树开始张牙舞爪地繁茂。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柿树的美,繁茂或稀疏,或垂坠,或点缀,有收获的丰美,亦有瘦骨嶙峋的倔强。
天色渐晚,挪步回屋时,遇见农耕归来的老伯。又想起陶先生的另一佳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乡居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远离都市喧嚣,远离物欲的刺激,脸上淳朴的笑容写满了幸福…….这画面美得就像梦中无数次想要回去的故乡。
离开时,不经意地回首远望,看见了这古树凉亭。长亭送别,送的是远行的游子,而我只是个过客,却在这两日的相处中,对西厢房,竟有了别样的情感。
破旧的草亭和远山让我联想到的依然是陶先生的句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我觉得用世外桃源来形容这里并不合适,是的,这里有世外桃源该有的一切美好,可耕田可采菊,屋舍俨然,阡陌纵横。但她的美,宁静而又灵动,避世却不出尘;有山村的质朴,更有人间烟火的热闹。她不是那位超凡脱俗的仙子,只是俗世中略施粉黛的美人,她不会将你点化成仙,只会默默在灯下,守候你回家…….
启程回家时,看到村口的这面墙上那些熟悉或陌生的笑脸,恍惚得竟不知这里究竟是他乡还是故乡。
后来常常浮现在脑海里的,是西厢房的小轩窗和铜锁,仿佛推开西厢房的门,就回到了那个我们以为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攻略:
1、西厢房的地址:导航搜索“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三里畈镇新铺村”,到了之后看到路边有一块“荆楚家学第一村”的牌子之后右转进去即到。

本游记著作权归@蓝色妖姬0704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