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游
#摄影
xxxxxxxx

序幕:意象里的吴哥

中世纪全球最大的城市在哪里?在柬埔寨的吴哥。那么,什么是吴哥?
这里的森森丛林以为:吴哥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它们的不明生物,毫无征兆地从远处搬来无数大石头,弄出一堆堆完全不搭调的蜗居,然后聚拢来一大群吵吵嚷嚷的族群,企图征服丛林。
照耀那里的阳光、月光、星光以为:吴哥是地球上小小的智慧生物,心血来潮垒起来的一个个封闭空间,他们在里面生息、创造、争斗、繁衍,又不知何故突然人去楼空,任凭风侵雨蚀。
创建它们的人类以为:吴哥是柬埔寨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吴哥是一段历史,吴哥是一座都城,吴哥是一群建筑,吴哥是一门艺术,吴哥是一方崇拜。
读过书、看过舞,我被告知,吴哥古迹群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征,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吴哥王朝辉煌鼎盛于11世纪,也是柬埔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却于15世纪衰败后湮没在茫茫丛林,一朝被重新“发现”,便惊艳于世。
这些,其实都是我造访吴哥以前的意象。现在,身处吴哥,面对“高棉的微笑”,那里的光影会对我表述些什么?

第一幕:巴戎庙,晨光里金色的微笑

柬埔寨,暹粒。追溯一千年前,高棉王国称雄中南半岛,它那宏伟的吴哥都城,就在这里。站在吴哥通王城南门前的桥头张望,神与人的世界同时呈现在现实的晨光里。吴哥通王城曾是东南亚历史上繁荣的高棉王国皇家中心,从10世纪初耶输跋摩一世迁都至吴哥直到13世纪初期,吴哥王朝诸王在此统御四方。
吴哥通王城,俗称大吴哥,是一处被长达12公里的城池所包围的城市。吴哥城南门外的护城河上架有石桥,桥的两侧栏杆上各有一排54个石雕的半身像,左边代表神灵,右边代表恶魔,他们手上拉着眼镜蛇化身的巨蛇王。
呼吸着日出时分林间清新的空气,仔细打量逐渐苏醒的巴戎寺的身影,曾经梦中的景象渐渐清晰起来。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这些都是吴哥王朝自公元9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数百年间建造的。当时的吴哥王朝是东南亚最大也最有实力的国家,版图比现在的三个柬埔寨还要大。
在吴哥王朝鼎盛时期,我国元朝人周达观曾于1295年随使团来到吴哥,写出了《真腊风土记》。由于早期记录柬埔寨历史的棕榈叶早已腐烂,《真腊风土记》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部详细记录吴哥王朝文明和繁荣景象的著作。书中这样描述当时吴哥的盛景:鼓乐之声喧嚣,国王被黄金、珍珠、宝石装扮得亮丽逼人,车辆护卫前呼后拥,镶金凉伞云集景从。
许多精美的佛塔以及众多的石刻浮雕,蔚为壮观。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有些石块重达8吨以上。佛塔刻有各种形态的雕像,有的高达数米,生动逼真。1860年,一位法国人被《真腊风土记》指引,在一片丛林中找到了吴哥王城遗址。通常的说法是法国人亨利·穆奧发现了吴哥遗迹。事实上,吴哥在东南亚人民心中是从未失落的城市,他们认为这是神建造的城市。
13世纪中叶开始,吴哥王朝国力渐衰,1431年暹罗攻入高棉,占领吴哥,王室被迫离开吴哥,吴哥从此衰落下去,渐渐被热带雨林所覆盖。吴哥的大部分建筑已倒塌成废墟,但其建筑艺术之璀璨夺目,依然令人惊叹。考古学家把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作为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代表,整个吴哥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巴戎寺中心有49座四面佛塔群,加上5座四面佛塔式城门,代表当时鼎盛的吴哥王朝所统辖的54个省份。每座塔的顶部都雕有象征国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们从塔尖微笑着俯瞰四周,象征着王权至上和佛教神圣。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站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
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于色。这些谜样的佛脸微笑,表情各异,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有的高深莫测,有的灿烂无比,有的略带伤感,有的慈悲祥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面容安详略带微笑的“高棉的微笑”。
深浅不一的石色,还有青青的苔痕,在大自然中自由存在。这微笑又是多义的,每个观者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是智慧的笑、宽容的笑、悲天悯人的笑,超然的笑,抑或是神的微笑、高棉祖先灵魂的微笑……
千年等一回。等待人类千万次的回眸。每座佛像都以当时的国王的面孔为原型,代表着慈悲的佛的化身,无所不在地眷顾着众生。如同蒙娜丽莎一般的微笑,也许是洞察人间秘密的神会,是开示芸芸众生的喜悦,是对人间疾苦的安慰。低垂的眉眼、神秘的笑容,好像在开示人们:当我们找到了生命最深的秘密或者真理的时候,就能超脱种种纷扰,达到心清如水的宁静境界。
须弥尖顶上的国王微笑着目尽六合八荒,经历千年的时光流转,俯视着今天还未摆脱贫困的子民,不知会有何感想。而我今天能站在这里与他对话,与千年的智慧相遇,也是一种人类文明促成的缘分。
这些形象给困苦人们带来了些许慰藉。仙女阿普萨拉,她们光彩照人,婀娜多姿,发型各异,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以歌舞娱乐众神。
我把她们联想成东南亚的“飞天”。每一尊阿普萨拉雕像有着柬埔寨人的标准面孔,但表情、发式及姿势都不一样,那些像花瓣一样舞动的姿态,展现了人类高超的艺术境界,今天泰国、印尼等地的舞蹈风格也源于此。
她们无所不在,在回廊深处的石柱上,在壁角转弯的阴影中,乃至窗间、台阶,存在于古迹的每个角落。虽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她们代表着“生命的喜悦”的浅浅微笑依然美丽动人。
趁着今天的阳光,她们仿佛要从坚硬的石墙上走下来,告别数百年的兴亡沧桑,走进平凡的人世红尘。忽然想到:人们通常认为的“高棉的微笑”是指石塔上的四面佛像,是王者、圣人化身的神。那么,阿普萨拉们无处不在的微笑,是不是也应该属于“高棉的微笑”呢?
在现场回味美学家的点拨: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爱恨,超越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可是我不能确定:面朝一处佛的微笑,真的可以安放现世里无处倾诉的烦恼和秘密?
历时300余年的吴哥大规模建设时期,可以看出许多建筑艺术风格的变化,所反映的宗教内容则从印度教崇奉的梵天、湿婆、毗湿奴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观世音菩萨。
参观这里的最佳时间是在日出或者日落时分,这时候光与影的变幻会使佛像显得更加奇特。远远望去,巴戎寺好似一推岩石,然而一旦身处其间,你就会发现这是吴哥最为惊艳的寺庙之一。
外侧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从王宫征战到庶民生活应有尽有,成了绝无仅有的探究当时社会状况的珍品。
吴哥王朝的建筑雕刻,大都是在帝王贵族的神庙皇宫,难得记录当时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这处巨幅浮雕在浩大壮观的战争历史场景里,也活跃着细小不容易被发现的人民生活的表情。
此时我身边刚刚走过去一对母子。透过这里华美雄峻的建筑和精细繁复的雕刻,我不禁会联想:当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这伟大的艺术是什么关系?“高棉的微笑”和芸芸众生的表情有那些神性的或人性的连接?
早晨通透的阳光,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人类杰作的热情赞美,让千年沧桑也有了直逼人心的温度和色彩。原本模糊的意象,终于清晰地呈现,但不只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它们给了我更多的感悟和启示。
想起有学者说: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我补充一句:因为守望,文明得以延续。高棉的微笑,来自于高高在上的慈悲大佛,也来自于地位低下却也千姿百态的阿普莎拉们,虽然历经千年磨难,一给阳光就能灿烂。

第二幕:塔普伦寺,正阳下斑驳的残躯

吴哥城东约1公里处的塔普伦寺。整座寺庙都被巨大的树木包围,正午时分,入口处的巨树遮天蔽日。树林与古庙纠缠千年,直到成为一体。宏伟的寺庙被一棵棵大树垫在了脚下。也许也只有这么巨大的自然力量才可以与佛抗衡。
塔普伦寺属于吴哥文化较为后期的作品,是当时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修建的寺院,兴建于1186年。
当年它是一所拥有众多高僧、祭司和舞女,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是吴哥建筑群中最大的寺院之一。
这座12世纪大乘佛教的寺庙是吴哥时代最大的建筑之一,曾经是12500人的家园,包括18名高级僧侣、615名舞女、近5000名僧侣和助理,外围有3140个村庄,近8万人为塔普伦寺服务。
19世纪被重新“发现”时,百年老树早将神庙紧紧缠着,因此放弃修复,保留了原貌,由此形成了塔普伦林寺一体的独特景象。
这些树根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缠绕着、穿透着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石塔和回廊,缓慢的包裹着、埋葬着寺庙。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佛法一样值得敬畏。
结实雄大的塔普伦寺,被“蛇树”盘踞,深入地下的根系足以粉碎坚硬的石头。树根放肆地不断延伸,绕着屋檐、探入石缝、将寺庙仅仅缠绕着,似乎神庙是从树根里蹦出来的。
它们粗壮发亮的根茎,绕过梁柱、占领长廊、探入石缝、裹住窗门、撕裂屋檐、掀翻石阶,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巨根钻地穿墙与古寺纠缠,历经千年形成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存共荣,以至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树也应列入神庙历史的一部分而一并保护。所以人们放弃了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
背阴里绞杀建筑的树根,真实地见证了吴哥文明的衰亡败落;阳光里依然清晰的浮雕,顽强地表达着东方文明的灿烂永恒。
塔普伦寺无处不在地供奉着“智慧女神”,任凭风雨侵蚀,她们与时光同在。这座佛教寺庙充分运用了高棉的建筑语言,且符合主人的身份,建造得柔美、华丽,女性气息十足。
每一天新的阳光里,她们宁静地坚守着信仰。
我以为,她们才是这座残破遗迹的灵魂。
哪怕只是一扇残破的门,还是在虔诚地守望。对于他们,这是使命。
即使在明明暗暗的变幻中,小人物们也在展现自己的姿态。
不同于巴戎寺贵族的矜持、吴哥寺神性的华丽,这里因为有更美丽的生命参与而活泼。
毁坏的,残存的,都在无言述说这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只是有的容易被“关照”,有些永远只在阴影里。
不管是否能被公平地“光顾”,她们心无旁骛,不改初心。这就是她们宁静致远的魅力所在。
她们守望千年,也许很难期待天天有人回眸,但一定是常常有太阳光临。
即使在晦暗的时分,她们也总是仪态端庄,从不改容失态。
很想在这里静静坐一会儿,与她们对话片刻,聊一聊关于荣辱不惊、关于宁静致远----
无奈,身边川流不息的脚步让我无法宁静。
她们看尽了繁华、经历了毁损,但从不对王宫贵族俯首低眉,也从不对芸芸众生横眉冷对。纵然阴晴不定,唯有冷暖自知。
那些占领古寺的绿色植物,与残存的古寺肢体,在今天的阳光里同样的生动。因为有了现代文明的关注,它们的生命本体都得到了尊重,它们的生命形态都得到了维护。
电影《古墓丽影》里,朱丽追着一个小女孩而进入古墓的入口。跳出电影的虚构,现实中的西方人,又是怎样看待这处东方文明的遗产呢?这不能只凭借考古知识,更需要“走进古墓”的勇气和良知。

第三幕:女王宫,午后绽放的红色玫瑰

吴哥城东北约25公里处,有一座“火红”的神庙,被称为“女人的城堡”,建于阇耶跋摩5世元年(公元968年)。“女人的城堡”原名湿婆宫,供奉供奉着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当地人则习惯称这儿为“女王宫”。
女王宫的墙壁、立柱、门楣等建筑表面几乎完全被浮雕覆盖,没有一点空隙。入口的门楣上,精美的浮雕如同刺绣,两个蛇神搅动乳海卷起浪花。中间一个骑着三个头大象的神就是因陀罗,中国人称他为帝释天,通常在吴哥庙宇的门上出现。
这里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被誉为“吴哥古迹中的明珠”。曾湮没在丛林中数百年,1914年被再次“发现”,引得世人惊艳。
这整座神庙,有三层围墙作区隔。最外围是参道,左右各有两间小庙;走道中央第二层的外侧,则是护城河;最里边一层,是主要的T字型庙宇,而在它的前方,有着两间藏经阁。第二层城墙里,才是迷人的精华所在。
女王宫与大部分吴哥古迹所使用的青砂岩不同,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色彩极为艳丽。含有大量水分的红土既便于运输、建筑,也利于雕刻复杂细腻的图案。建成后经过风干,就变得异常坚硬,千年难毁。
作为“吴哥艺术之钻”,它没有巴戎寺摄人心魄的高度,也没有吴哥寺让人胆战心惊的石阶,却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称称于世。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色彩鲜艳妩媚,在所有吴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赞誉为“红砂岩上的艳丽史诗”。
与大小吴哥豪放华丽的建筑群比起来,女王宫更像是小家碧玉,温润娇美地独守闺房。建于十世纪的女王宫,充分展现了吴哥时期高超的雕刻功力,色彩艳丽,雕刻精美,在整个吴哥古迹中,称得上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建筑,代表了古吴哥人的艺术天份与宗教热忱。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四百多年。
基上女王宫中心是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对称的配殿。朱红色的塔祠建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居中一座最高,约10米。正中的神祠供湿婆神,南面神祠供梵天神,北面神祠供毗湿奴神。
整个塔祠群巍峨壮观,建筑奇巧别致,雕刻细腻优美。主庙上刻画的题材,取自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波罗多》。
红砂岩上刺绣一般精致的浮雕,传神地刻画了许多生动的宗教故事。漫不经心地匆匆飘过是会留下遗憾的,我这里稍作提示。画面中间骑着三个头的大象的人物,就是天空之神因陀罗,主管雨和水。画面在表达:森林失火,鸟、蛇等动物们惊慌跑出森林。因陀罗发挥神力,将天河的水变成无数水丝降到林间,拯救生命。
这个骑着牛带着妻子的大神,就是女王宫供奉的湿婆神,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中世纪的东南亚,女人挽着大神老公的手臂骑牛出行,是不是很浪漫?只可惜老婆的头已经毁损。
这是湿婆神在五台山静坐修行,三个头的恶魔摇动山体去骚扰他。周边的狮子等动物都表现出惊恐欲逃的姿态。湿婆不为所动,以自身的定力镇住大山,展示修行的法力。
印度教里的湿婆神是毁灭之神,平日里总是坐着的,这里的湿婆神站了起来跳起了毁灭之舞,预示宇宙将要毁灭。他站在浪花之上跳出了“宇宙之劫”,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宇宙观。
塔基及其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浮雕,内容多是记载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吴哥城被暹罗攻陷时,女王宫也遭到破坏。
进入女王宫,我并不太关注这里供奉了谁,承载着那些教义,我更陶醉于那些近在眼前、不忍触摸的艺术遗存。
这是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所在。我在揣测,创作它们的艺人、工匠们,是在怎样的生活境况和虔诚心态下,呈现了流传千年的民族艺术珍宝?
我总以为,这不是一堆不会呼吸的石头模特儿,那是物化在石头上的信仰,那安详的姿态、虔诚的神情,历经风雨,日夜守望,感天动地。
我总以为,那是高棉女人的王冠,历久弥新,光彩夺目。
像盛开的玫瑰,春来秋去,绽放不败。
午后阳光讲述的千年故事,不管是辉煌还是沧桑,总有一股生命力在其中张扬。
多么希望你永远沐浴在午后的艳阳里,无奈斜阳正在西下。今夜将是朗月清风,还是月黑风高?
再次回眸,默默惜别。岁月悠长,祝你安好。

第四幕:吴哥窟,傍晚远去的血色背影

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郁郁葱葱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就是吴哥窟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
柬埔寨的国宝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是整个吴哥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
已近傍晚,旱季的阳光还是有些热辣。这里已成为广受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我很想知道,来这里“上班”或交流的僧人,面对整天川流不息的游人,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吴哥窟规模宏大,是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包括台基、回廊、蹬道、宝塔,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黏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宝塔,门楼都饰以石雕莲花,约有1万个。
吴哥寺整个建筑群由三个回廊和中央五塔等组成,庄严匀称,比例和谐,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极高水平。
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吴哥寺中的五座莲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耸入云,是高棉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精湛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这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每一层平台的四周都绕以石砌回廊。廊内有庭院、藏经楼、壁龛、神座等。各层均有石雕门楼和连接上下层的阶梯,阶梯的栏杆上都有7头石雕巨蟒盘绕,阶梯两旁还饰有精美的石狮子。
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兼巨型画廊。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十字回廊是吴哥寺的中心地带,四个沐浴场所的圣池所在地,布局为一“田”字,是国王沐浴的设施,同时也是将宗教的世界观具体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十字回廊的四个圣池代表的是地面世界的圣池,而位于中央殿堂的四个圣池则代表了天界的圣池。
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
吴哥窟随处能见到寺庙建筑顶端的五层塔顶,象征须弥山,在印度教中那是宇宙的中心。这里是神的住所。那么建造他们的工匠所居何处?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录了他看到的吴哥王朝的庶民生活,有一句话说:“如百姓之家,只用草盖,瓦片不敢上屋。”
如此陡峭的台阶,是要让人们体会到达天堂需要经历的艰辛,还是要是考验攀登者的虔诚?就在另一个转角,近似80度的阶梯上,游客们排着长队攀爬而上。这是一种修行仪式,还是从众的游戏?但我确定:如果不是怀着虔诚专注的心意,容易在陡峭的石阶上失足。
夕阳很快落了下去。心愿可以高高举过头顶。
这里适合坐下来做一段冥想。并不要求完全放空,但愿气沉丹田,神聚一处。心有好梦,就是晴天。
小吴哥被誉为建筑奇迹,更因为建造者如此透彻领悟人性。他们不仅仅是在盖房子,而是为这个都城构建了心灵的空间。
到此一游的留影,其实是定格了一场具有仪式感的体验,让自己长久回味。
傍晚时分来看小吴哥是对的。这时候夕阳正在缓缓落幕,光线打在建筑上,逐渐由金黄转为金红、暗红,呈现出千年古迹的血色背影。
阴影里的浮雕,还在在喋喋不休地讲述着久远的故事,而路过的聆听者,总是感到兴味盎然。
置身于吴哥窟的佛像间,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领地还是人的空间。神性和空间交汇在这个密林中的古城
夕阳残照,曾经的故事还在眼前。
我在明暗之间与一个远去的王朝对话。
血色黄昏,神的身影依旧气宇轩昂。
我在天地之间寻访当下人的定位。
感觉设计者是运用光线的高手。升高落下的太阳,在一天里使回廊内外经历丰富的光影变化,让我们这些偶然到访的外人,陷入神奇迷离的氛围。或许,这正是设计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小吴哥的回廊,就像是一条漫长的时光隧道,用精美的浮雕讲述了神话传说、宗教艺术、战争场面、世俗礼仪、帝王统治、平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古代高棉早期文明史便栩栩如生地清晰起来。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采用重叠的层次来展现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表现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艺术才能。
寺庙周围是护城河和水池,不是为了保护寺庙,而是为了通过水中的倒影,使寺庙显得更加神圣雄伟。对于到访者,一池清水,照见自心;心有莲花,可得宁静。

返场:暹粒,千年一次的短暂邂逅

吴哥遗址所在的暹粒,在画家眼里是唯美的。
我见到的暹粒是原生态的。
只有风车,千百年来依然在吱吱呀呀转动。
画笔下的金色屋顶已然褪色。
现实中的金色建筑依然灿烂。
这里的女孩子都是这样的吗?
我遇见的女学生是朝气蓬勃的。
酒店里遇见的女神是端庄优雅的。
旅途上邂逅的母亲是慈爱辛劳的。
曾以为,当地居民都是这样休闲度假的。
我看见,古迹前的劳作是承担着一家子生计的。
画上,热情的主人是这样待客的。
我们更愿意这样享受宁静。
这天,柬埔寨总理在里面开会。两天之后,他出现在北京。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也来到柬埔寨,在拯救吴哥古迹的国际行动,中国参与了多项保护修复工程。
我来去匆匆,带回了吴哥的微笑,留下一个祝福:愿吴哥的光影永远斑斓!

本游记著作权归@风中牛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